寶欣部落格

熱門資訊

姊妹飯節(苗族)

2019-09-01 熱門資訊 1417
姊妹飯節(苗族) [img]uploadpic/20065/200652255363193.jpg[/img]

踩鼓、對歌、游山、賽龍舟、吃姊妹飯…… 古老的村寨、淳樸的民風、奇特的民俗,“姊妹飯節”——貴州臺江施洞苗族這一恍若世外的古老節俗,被譽為是“藏在花蕊中的節日”!

臺江位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部,史稱“苗疆腹地”,總面積1200余平方公里,人口16.5萬,其中苗族占97%以上,被譽為“天下苗族第一縣”。

臺江境內山高谷深、河流縱橫,千米以上的高山共有200多座,大小河流上百條。最高海拔1980米,最低海拔455米,相對高差達1500余米。這里雖然盛產水稻及各種雜糧,但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三四百元,是全國有名的貧困縣。由于受地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被譽為是“藏在花蕊中的節日”!的“姊妹飯節”得以在這里保存、延續和發展。

她們走到哪里,哪里就一片亮麗,并不斷引來驚艷的目光和掌聲。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好的苗族服飾,恐怕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好的苗族服飾。

踩鼓、對歌、游山、賽龍舟、吃姊妹飯……

一種被譽為“藏在花蕊中的節日”流行于貴州臺江施洞苗族地區,這就是苗語稱作“腦嘎良”的施洞苗族姊妹飯節,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在各村寨間舉行。

苗族9個支系所在的鄉鎮女性盛妝表演開始了,雖然從表演上我們感覺不到與其他地方苗族舞蹈的差別,但每隊姑娘們奇特的服飾幾乎都有自己的特色,長度、樣式、質地、花紋圖案各不相同。這些繡滿各種花紋圖案的服飾都采用手工制作,繡制手法多種多樣,有平繡、縐繡、辮繡、鎖邊繡、紋繡、挑花、織錦等等。據當地縣志記載,臺江苗族的九個支系是以服飾來區分的。從方南、方你、方糾、方翁、方黎、方白、方秀、翁芒、后哨9個不同的服飾型狀上就能區分出她們屬哪支苗系。

舞者走到哪里,哪里就一片亮麗,并不斷引來驚艷的目光和掌聲。她們身上的銀飾多者數十件,少者一兩件,銀飾的造型大同小異,只是在頭飾上有些標志性區別。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好的苗族服飾,恐怕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好的苗族服飾。

22歲的張銀秀來自施洞鎮芳寨村,曾幾次參加“姊妹飯節”上的盛妝表演。她告訴我,苗家姑娘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縫制,銀飾也由當地工匠打造,一般做一套這樣的衣服需兩三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

銀飾是苗家人最值錢的家當,一套少則一兩千多則一兩萬元,只有少數人家才有一套,大多須經過幾代傳承積攢。苗家人平時舍不得穿戴珍貴的服飾,只有重要節慶時才拿出來,一般只能穿在正當年的姑娘身上。如果家里只有一個女兒,結婚時銀飾姑娘可以帶去;如果有幾個姑娘,則待她們全部結婚后再由姐妹幾人平分。

在姊妹飯節上,我們第一次見到被稱作“東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這種古老的舞蹈來自一個叫反排的山村。

場地中間, 一人敲著木鼓,鼓點急時如雷鳴,緩時似滴水,其他人伴隨木鼓的節奏翩翩起舞。

木鼓長約1米,直徑約30厘米,鼓面用黑牛皮蒙起。舞者圍成內外兩圈,男女兩人為一組,不停地前后旋轉,并配以扭身、甩手、踢腿等動作,舞姿粗獷奔放,別具一格。在姊妹飯節上,我們第一次見到被稱做“東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這種古老的舞蹈來自一個叫反排的山村。

反排位于臺江東南26公里的方召鄉境內,全村共有340戶,近1500人。整個村莊坐落在一個山洼里,四周綠樹成蔭,泉水涌流,景色十分秀美。村子里的房屋依山而建,一色傳統的木板吊腳樓,不少民居都有上百年的歷史。現在這里已被國家辟為民族文化保護村。

村長唐林今年45歲,初中文化,從小就學會了跳木鼓舞,并多次參加省內外的各種演出,還發表過介紹木鼓舞的文章,在當地被公認為是對木鼓舞了解最多的人。

唐林告訴我們,反排木鼓舞是從牯藏節的傳統祭祀中演變過來的。以前,只有在牯藏節時才有專門的神職人員跳木鼓舞,后來慢慢發展為一種平時也可以跳的民間舞蹈。

“開有鯤鵬展翅之勢,收有雄鷹護窩之威,躍有猿猴攀越之捷,旋有鷂子翻身之疾。”這種舞蹈以動作粗獷奔放而著稱,動作節律為踏二四拍,其頭肩、腰、臀各部位均穩定在一定的節拍中。全身運動以胯為動力點,甩同邊手,頭、手、腳開合度要大。斑鳩舞、斑鳩合翅舞、五祖宗舞、打獵舞、扎夏舞等五個章節,分別表現苗族祖先晝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荊斬棘、打獵御敵、開疆拓土、共祭祖先的生活經歷和情景。

1986年,反排有20多位演員去美國、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日本等地演出。目前,村內組織了近50人的演出隊,還在村中心修建了專門的舞場,一年四季可接待大批前來參觀考察的中外專家、學者和游客,每演出一場收費300至500元。另外,還有七八個村民自發組成的演出團體常年在外演出。反排木鼓舞已形成了當地的一種文化產業。

年輕的姑娘,在母親的陪伴下進入踩鼓場,母親挎一個竹籃,隨時準備裝女兒身上掉下的銀飾和卸裝時用。要知道她們的一身銀飾,一般有十多公斤重。

踩鼓、傳統婚禮、龍舟比賽都在施洞鎮所屬附近村寨舉行。

施洞鎮位于縣城北側約35公里處的清水江岸邊,山高路險,有簡易公路通行,坐中巴車約需一個半小時。

踩鼓場設在施洞鎮石家寨村緊靠清水江的河灘上,這里地勢開闊平坦、周圍綠水青山,是踩鼓的理想場地。參加踩鼓的共有2000多人,分別來自周圍七八個村寨,以穿著節日盛裝的年輕姑娘和中年婦女為主。頭圍紅色頭帕,上身著青色右襟半體衣,身長過臀、短袖,后領口翹起,在雙襟,肩部、衣袖處均有彩色刺繡;下身著百褶青色長裙,前面圍有用三塊彩繪圖案縫在一起的裙帕,腰間系一條彩色腰帶,中年婦女的盛妝我們是第一次見到。下午1點多,踩鼓正式開始。上萬人站滿了場地內外,鼓聲、歡呼聲連成一片……

頁碼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