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欣部落格

熱門資訊

古爾邦節(回族)

2019-09-01 熱門資訊 1407
古爾邦節(回族) 古爾邦節是回族人民的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后七十天舉行。這個節日屬于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范圍。伊斯蘭教歷每年十二月上旬,穆斯林去麥加朝圣。朝覲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十日,開始舉行慶祝活動。

古爾邦節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亦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的意思就是“節日”,“古爾邦”和“阿祖哈”都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含有犧牲、獻身之意。新疆的回族還稱古爾邦節為“庫爾班節”。其實,“庫爾班”就是“古爾邦”,只是發音不同罷了。我國回族人民把“古爾邦”意譯為宰牲節或獻牲節。所以現在回族群眾對古爾邦節有不同的叫法:有的用阿拉伯語叫做“古爾邦”、“爾德”、“庫爾班”;有的用漢語稱作“宰牲節”、“獻牲節”、“忠孝節”;有的還稱作回民的新年。無論怎樣稱呼,古爾邦節已成為我國回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深深扎根于廣大回族人民群眾之中,為整個民族所喜聞樂見。

回族穆斯林為什么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相傳,伊斯蘭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在他快滿五十歲時,膝下仍無一子,他憂心忡忡,祈求安拉賜他一個兒子。過了不久,他果然得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起名叫伊斯瑪儀。易卜拉欣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人們為他高興,給他恭喜。當伊斯瑪儀不到一歲時,易卜拉欣受真主的暗示,把伊斯瑪儀母子送到一個非常荒涼的地方,安排在一間茅屋里住下。他難舍難分,最后還是回家去宣傳純正的宗教去了。

易卜拉欣走后,伊斯瑪儀母子倆生活漸漸地維持不下去了,既無糧,又常常缺水,饑腸轆轆,口干舌燥。伊斯瑪儀號啕大哭,母親傷心落淚,到處奔波,尋找飲食。一天,伊斯瑪儀的母親到山里去挖野菜,找水喝,翻了不知多少坡,越了不知多少溝,仍然沒有找到吃喝,她四肢無力,眼前直冒金花。就在無路可走的絕境中,忽然她的眼前出現了一股清清的泉水。她高興得要發瘋了,一種醉人的快樂,浸透了她那溫柔的心。她雙手捧起晶瑩的甜水,盡情地喝了一肚子,爾后用罐子給伊斯瑪儀提了些回家了。

從這以后,他們母子倆就在這塊土地上艱苦地生活著。伊斯瑪儀這時已經長到十三歲了,能替母親干活了。

有一天晚上,易卜拉欣夢見真主命令他宰自己的愛子伊斯瑪儀作祭物,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易卜拉欣驚醒后,心如火焚,汗水如雨。他已年到花甲,一生艱苦奔波,腰酸腿疼,就依靠伊斯瑪儀這個獨苗苗了。如今……但他又一想,既然真主有這樣的命令,就得聽真主的撥派。他應允了真主的主宰,急急忙忙地去找他的兒子。

易卜拉欣把伊斯瑪儀找回來后,毫不猶豫,直截了當地把真主的命令和昨晚的夢告訴了伊斯瑪儀:“我的兒子啊,你考慮一下,看有什么意見?”易卜拉欣想把這一消息擺在他兒子的面前,讓他思想上有個準備,讓他自己選擇,這比親自強迫宰割要好得多。

伊斯瑪儀聽了父親的話后,面無懼色,毅然從命。他滿口答應道:“我的父親啊,請你執行你所奉的命令吧!至于我自己,是絕對能夠忍耐的。”伊斯瑪儀對父親表現出了一種無法形容的孝心。他說完就仰臥在地上,兩眼緊閉,等待著父親東刀子了。易卜拉欣拿起刀子,看了看伊斯瑪儀,心“咚咚咚”地直跳,手顫抖著,兩只胳膊都軟了,臉色也發白了。

伊斯瑪儀睜眼一看,父親呆呆地站著還沒動手。為了減輕父親喪子的痛苦,他說:“我的父親啊,請你找根繩子,把我的四肢捆得緊緊的,免得我一動,你心里難受不敢下手。”又說:“父親啊,你在宰我的時候,請把我的衣服脫掉吧!當我母親知道我不在世時,她會非常痛苦的。在她看不見我的時候,就把這件衣服留給她作為兒子的遺物,她在白天想念,夜晚夢見我的時候,可以作為安慰。”

伊斯瑪儀說完后,父子倆抱頭痛哭了一場。

易卜拉欣脫掉了兒子的衣服,縛住了他的四肢,正準備下手,伊斯瑪儀又說:“我的父親啊,請你把刀磨得鋒利些,我側臥后你宰吧,這樣你看不清我的面貌好使勁,也給我一個快心,讓我‘無常’得容易些。”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臥后,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

伊斯瑪儀說:“我的父親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告,把他翻了個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受到感動,派天仙哲伯勒依來背來一只黑頭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從此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開始的第三天,規定為宰牲節。這就是傳說的“古爾邦節”的來源。

我國回族人民的古爾邦節,就是根據這一宗教節日,長期發展演變的一種傳統的民族節日:有多重復合的內容,已與單純的宗教節日有了很大的區別,而且主要內容已不再是宗教迷信。現在我國回族人民不論信教與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習慣,歡度古爾邦節。規模一般較大,多以村、鄉、鎮、巷、街等為單位進行,有的地方按照傳統習慣要過三天,有的地方只過一天。

節日的第一天,天剛破曉,家家戶戶的穆斯林,都要早早起來,洗大凈,沉浸在歡樂之中。到處都是“唰唰”的掃地聲,不一會兒,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東西堆得井然有序。屋子里一般都放一個小香爐,點上衛生香。男女老少都換上節日的服裝,一切都是那樣干凈!孩子們喜滋滋、樂陶陶地歡蹦亂跳,激起一串串的笑聲。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清掃衛生、梳妝打扮之后,家家都開始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如果你有心在村子里細心瞧一瞧,炊煙裊裊,沖上半空,一片挨著一片,籠罩著村莊;馨香陣陣,使人產生強烈的食欲。

回族群眾對炸食是很講究的,一般在做之前,還要洗小凈,做的時候,很注意用料。如扎油香,要用香油、雞蛋、香豆子菜等攪拌在一起加水和面,然后摻到發酵的面里,揉成一團,制作出大小一樣,厚薄均勻的面張放到油鍋里,這樣炸出來的油香又酥、又香;炸馓子、花花之類時,要用蔥皮、花椒、蜂蜜、紅糖等原料熬成水,再加進雞蛋和香油和面制作。馓子、花花出鍋后,看上去黃鮮鮮,吃起來脆甜甜,別有一番風味。難怪人們都說老回回的油香、馓子最好吃。

頁碼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