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欣部落格

熱門資訊

春節,中華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燈——蕭放教授談春節

2019-09-01 熱門資訊 2910
春節,中華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燈——蕭放教授談春節 [作者:廖翊] [來源:光明日報] “節日有著特定的民俗文化內涵,是一種特殊意義的文化資源。而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社會意義尤為巨大。”長期研究民俗文化的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蕭放如是說。

春節(正月初一),作為歲首大節,最早確立于漢朝。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歷》,確定以夏歷的正月初一為歲首,此后兩千多年,我國沿襲了這一歷法體制。正月新年成為舉國上下共享的盛大節日,“官有朝賀,私有祭享”。在朝賀與祭享的各種儀式活動中,增強與更新著各種家庭、社會關系。

蕭放表示,春節作為中國人數千年的核心節日,有著豐富的節俗內容。

春節首先代表著溫暖和親情。“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年不趕,趕三十晚”……這些話,道出了春節所負載的厚重歷史積淀,以及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從漫漫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期間滾滾人潮,構成從古到今中國春節來臨之際永恒的景觀。“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系的更新。

“其次,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蕭放說,不能回家過年的中國人,哪怕不孤單,卻總有一種“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的漂泊失落感。舊時北京人過年要吃荸薺,荸薺諧音“必齊”,說的就是新年親人必須齊全。年夜飯是中國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這頓飯無論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們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倫理、信仰都積聚在這一節日上,使春節已經不是簡單的時間點,已經被廣大人民充分價值化,乃至成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征與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蕭放認為,正因為春節這些特質,確定了它在中國人生活中第一大節的當然地位。現代化的進程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改變不了春節返鄉的洶涌人潮,改變不了天下游子的一片歸心。“節日文化一旦成為傳統,就具有它特定的社會意義,這種意義適應了人性的需要。春節尤其如此。”蕭放說。

他表示,春節作為民族文化遺產,不僅需要呵護、珍視,更需要經營。它是中國民眾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釋放日,應該努力使充滿活力與溫情的傳統春節永遠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多樣性中閃現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春節,這高懸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燈,以其獨特而永恒的光芒輝映著當代中國社會生活。這樣的光芒,明亮又溫暖。”蕭放說。